logo
  • 加载中...
  • 管理登录
新闻频道
直面灾难,学会乐观与坚强
时间:2013年05月01日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点击: 加入收藏 】【 字体:

4月22日,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的学生在搬运救灾救援物资。(新华社 发)

4月23日,在宝兴县,地震中头部受伤的4岁小朋友陈浩然向救治他的军医敬礼。(新华社 发)

  4月20日上午8时02分,成都在一阵强烈的摇晃中惊醒。

  地震了!四川,雅安,芦山,7.0级!

  仅仅4个小时后,我们便接到奔赴灾区一线采访的任务,匆匆从成都出发赶赴震中芦山。

  在震区的这些日子,我们始终为灾难中的同胞命运而心情沉重,为报道最新灾情和救援情况而紧张忙碌。但灾区孩子的乐观、坚强,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。

  4月20日下午6时,我们赶到芦山县三江小学。大人们正在操场上忙碌着,紧急搭建过夜的帐篷。一群年龄几岁到十几岁不等的孩子围成一个圈,在自制一种不知名的纸牌,准备开始玩游戏。大一点的姐姐正在用圆珠笔书写符号,小一点的弟弟妹妹则聚精会神地在一旁看着,时不时地帮着递一下纸笔。

  孩子们似乎能够天然地对灾难中的惨烈信息进行屏蔽,选择性地只接收天真无邪的快乐信号。

  当晚11点,我们在芦山县教育局的院子里偶遇一位焦急的母亲,她带着7岁的小儿子从雅安过来,目的地是位于宝兴县某乡某村大山上的家——家里有她的大儿子和年迈的父母。然而,交通中断、通讯中断,从已知信息来判断,家人凶多吉少。这位母亲的脸上写满焦虑,她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为手机找充电的插座。

  我们为这位母亲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。在与她闲聊的过程中,7岁的小男孩一直在我们腿边转来转去,一个人玩得有滋有味。我们只要稍微挠一挠他的胳肢窝,他便扑进我们的怀里咯咯地笑个不停。我们试着问他:“你想不想你哥哥?”他回答说:“不想。”“你怕不怕地震。”“不怕。”

  看起来,孩子们并不需要我们的怜悯。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乐观、更坚强,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!

 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,我们在芦山中学采访师生。地震后滞留在学校的100多名学生,没有等着“被安置”,而是纷纷在自己手腕上扎起红色丝带,成为一名志愿者,或清扫垃圾,或搬运和发放物资,就在记者采访他们的班主任时,他们已悄悄地为我们送来两碗泡好的方便面——也许外人很难想象,在此时此地,一碗热饭是多么的宝贵!

  在灾难面前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感恩,也学会了奉献。在一股无形外力的推动下,他们仿佛在一夜间长大了。

  4月22日,周一,清晨,芦山县下起了小雨。这天本应是一周的开始,地震却打乱了许多学校的计划。一名10岁的祝姓小男孩和父母来到芦山县教育局楼外躲雨。小男孩对我们说,他在芦阳小学读四年级,他有点想学校的小伙伴,想回学校读书了。

  23日早上,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操场的一顶帐篷里,5岁的小然然把“住帐篷”当作一件“特别好玩的事”,全然不知一旁的爷爷奶奶对她的担心。她还把我们拉到身旁看她画画,“你看这是我画的云,这是太阳,这是鱼……”

  距离6月7日高考只有40余天,高三学生备考任务重、时间紧。雅安市决定将宝兴县、芦山县、天全县的高三学生转移到成都复课。对这一消息,有网友说,“应该告诉孩子:如果你有亲人需要照顾,你可以不来;如果你有失亲的悲痛需要平复,你可以不来。这几天不上课算不了什么”。也有网友说,“这么快就让正伤痛着的学生复课,是不是有违人性?”事实上,这些声音大多发自没有进入灾区一线、没有与灾区学生直接接触的人。芦山中学学生罗仪曦在逃生时因扶起一位倒地的同学而受伤,现在走路还一瘸一拐。我们去采访时,她正在帐篷里学习,面对记者的镜头笑得很开心。她告诉我们,她和同学们的愿望是早点复课,“我们习惯了每天充实的学习生活。坐在这里耍起,很无聊”。

 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,要乐观、坚强,勇敢地战胜灾难,而不是一味地回避苦难。事实上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乐观,更坚强。更何况,复课不仅仅是恢复常规意义上的教知识、学知识,而是为了让他们离开嘈杂的灾区环境,得到更好的食宿保障,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,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灾区学生的学习备考。

  毕竟,有爱就有希望,有希望就有未来。(本报记者 李益众 刘磊4月25日发自四川芦山、成都)

 
  (责任编辑:于晓媚)
(作者:佚名编辑:admin)

我有话说

 以下是对 [直面灾难,学会乐观与坚强] 的评论,总共:0条评论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
热门文章